news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法律法规
律师专刊
睿信动态∣杨俭律师“什么是职务犯罪?常见类型有哪些?”
发布日期:4/15/2025 9:02:40 AM 来源:原创 阅读:

一、职务犯罪的定义

职务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其本质是公职人员滥用职权或者不履行职责,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以及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例如,一个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审批项目的权力,收受贿赂为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审批项目,这就是典型的职务犯罪行为。它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常见类型


1. 贪污罪

•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比如,某单位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篡改财务账目,将单位资金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账户中。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

• 贪污的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篡改账目外,还可能包括利用职务便利,将自己管理的公共财物直接据为己有,或者通过虚构支出等方式骗取公共财物。

2. 受贿罪

•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例如,一个负责土地出让的官员,收受房地产开发商的巨额财物,然后在土地出让价格、规划条件等方面给予开发商优惠,这就是受贿行为。

• 受贿罪不仅包括收受贿赂,还包括索贿。索贿情节更为恶劣,因为这是公职人员主动向他人索要财物,其主观恶性更大。而且受贿的财物形式也不局限于金钱,还包括房产、车辆、古董等贵重物品,甚至包括一些非物质性的好处,如提供旅游服务、安排子女就业等。

3. 挪用公款罪

•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例如,某国有企业负责人将企业资金挪用到自己开设的私人公司进行经营活动,这就是挪用公款行为。

• 挪用公款的行为可能暂时没有造成资金的灭失,但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财经秩序,而且挪用资金用于非法活动或者高风险的营利活动,很容易导致资金无法归还,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损失。

4. 滥用职权罪

• 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不按或违反法律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比如,一个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发放运营证,结果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这就是滥用职权行为。

• 滥用职权的行为可能表现为超越职权范围行使权力,或者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反法定程序等。这种犯罪行为的后果可能是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或者社会秩序的混乱。

5. 玩忽职守罪

• 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例如,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导致大量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造成消费者中毒等严重后果,这就属于玩忽职守行为。

• 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犯罪行为往往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造成的,但其危害后果同样严重。

职务犯罪是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犯罪行为,需要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强化监督机制等多种方式来预防和打击。


1.jpg